当前位置:笔趣小说网>玄幻魔法>东汉之布衣天子> 第三十四回 贤太后与世长辞 佛教兴迷惑众生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三十四回 贤太后与世长辞 佛教兴迷惑众生(1 / 1)

永平七年(公元64年)正月二十日,刘庄最最挚爱的母亲,久病不愈的汉帝国皇太后阴丽华,突然去世。

阴丽华在大汉皇后之位,一共正好有二十四年时间,终年刚刚六十岁。

皇太后阴丽华去世的噩耗传开,洛阳皇宫内外,顿时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。

无论是皇帝父子,兄弟姊妹,皇亲国戚,公卿大臣,还是庶民百姓、奴婢侍女,无不痛哭流涕,深切缅怀哀悼,皇太后阴丽华的慈爱和恩德。

小时候,刘庄就一直呆在父母身边,得到父亲刘秀、母亲阴丽华的无微不至的宠爱和敦敦教诲。

哪怕刘秀御驾亲征,亲临战场,巡视四方,刘秀阴丽华夫妻俩,也常常将自己的儿子刘庄,带在自己的身边。

因此,刘庄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成人,不离左右,与父母的感情,一直十分亲密深厚。

父母亲相继去世以后,刘庄一直追思怀念自己的父母亲不已。

就在母亲阴丽华去世不久,刘庄也忧伤思念成疾,生了一场严重的大病。

马皇后、诸王、皇子、公主等,都忧虑不安,担心不已。马皇后急寻太医,为夫君医治。

皇太后阴丽华,出生在南阳郡新野县,一个在新野地方上,还算显赫的名门望族阴氏家族里。

阴氏家族,据说是齐相管仲的后裔。

阴氏家族不但在南阳郡新野县,称得上家世显赫,门第高贵,而且还是新野县当地,富甲一方的豪门大户:“(阴家)田有七百余顷,舆马仆隶,比于邦君”。

汉代的一顷土地,大约为五十亩左右,“邦君”,指的是朝廷分封的诸侯王。

就是说,阴氏家族,有良田万亩,车马和奴仆之多,可以与朝廷分封的诸侯王相比了,是名副其实的土豪。

虽然阴丽华,有着显赫富裕的家庭,但是她生长在汉末新莽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,却并未能够像她的祖先那样,安享太平盛世与繁华富贵的生活。

这位阴家大小姐阴丽华,所生长的时代,不幸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大动荡、大变革的时代。

西汉末年以来,几代皇帝和掌权的大臣官吏们,早就已经骄奢淫逸,昏庸无能了。

汉朝廷君臣,不思进取,沉迷于争权夺利,对下层黎民百姓的疾苦,置若罔闻,漠不关心。

汉朝廷的朝政日趋衰败,皇权旁落外戚之手。汉朝廷的税负十分沉重,土地兼并,也愈演愈烈。大批农民失去土地,沦为大姓豪族的奴婢或者荫护户。

社会动荡,人心思变。就是豪族大姓,也已经不满足于,这样动荡不安的现实,纷纷图谋求存,结垒自保。

始建国元年(公元9年),出身于外戚之家、集朝政大权于一身的大司马安汉公王莽,应运而生,趁机崛起,代汉建新,宣告了西汉王朝的彻底灭亡。

王莽十分清楚,前朝的种种弊病。

新朝建立之后,为了缓解,空前激化的社会矛盾,王莽先后颁布了“王田令”和“私属令”等政策法令,实施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,力图挽救,摇摇欲坠的统治。

然而,王莽的复古改制的步伐,太过超前,不切实际,过激过快,触犯了既得利益阶层的根本利益,遭到了前朝宗室,豪强官僚地主们空前激烈的反对与抵制。

到了最终,王莽沉迷于复古改制之中的改革措施,因复古改制中的许多措施,落实不到位,严重脱离现实实际,以失败而告终,致使社会动荡,越发加剧。

而此时,又祸不单行,水灾、旱灾等自然灾害不断,民不聊生,饿殍遍地。

广大灾民、失地百姓,为求一条生路,成为了流民盗贼,最终铤而走险,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,爆发了以灾民、流民为主的绿林军、赤眉军大起义。

一时间,天下大乱,四方响应。

对王莽的复古改制强烈不满,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各地豪族大姓地主,也纷纷举起了反莽的大旗。

刘縯、刘秀诸兄弟,这些汉朝廷的远房宗室,出生于舂陵侯家族的豪强地主,也顺应时势,趁机加入了,反莽兴汉的行列,并最终成为了反莽兴汉的领导者。

刘縯、刘秀诸兄弟,这一首倡聚义、反莽兴汉的举动,也由此彻底地改变了阴丽华一生的命运。

起初,刘秀到了二姐夫邓晨、二姐刘元夫妻居住的新野县,就听说二姐夫邓晨的表妹阴丽华,长得非常漂亮,心里很羡慕,而暗中喜欢她。

后来,刘秀到长安太学去游学。在京师长安,见到执金吾巡街之时的车马排场都十分壮丽,刘秀不禁心生羡慕之意,从此立下了雄心壮志,因而感叹地说道:

“做官要做执金吾,娶妻当娶阴丽华。”抱定了娶阴丽华为妻的宏愿。

更始元年(公元23年)六月,时任破虏大将军、武信侯的刘秀,在玄汉行都宛城的当成里,娶阴丽华为妻。

阴丽华时年十九岁,而刘秀已经二十八岁。在当时早婚的时代,刘秀阴丽华两人结婚,已经算是晚婚了。

等到刘秀当了玄汉朝廷的司隶校尉,将要西去东都洛阳上任之时,刘秀知道自己前途未卜,旅途艰险,便让妻子阴丽华,跟随阴氏家族亲人,回到自己的新野娘家去居住。

邓奉、邓宏兄弟,在淯阳据寨自保之时,阴丽华的哥哥阴识,也率领阴氏家族亲人,前去依靠邓氏家族营垒求存,并成为了邓奉军中的校尉。

阴丽华此时,便随自己的哥哥阴识一道,率领阴氏家族亲人,迁到了淯阳,住到了邓奉、邓宏兄弟的邓氏家族堡寨里。

刘秀顺利攻克东都洛阳以后,便派自己的亲信侍中傅俊担任皇帝使节,迎接妻子阴丽华和姐妹湖阳公主、宁平公主等亲属,到达了东都洛阳,下旨立阴丽华为贵人。

刘秀认为,妻子阴丽华,性格文雅,宽厚仁爱,善于与人,和睦相处,又是自己的初恋,一直想立阴丽华为大汉皇后。

但阴丽华坚决推辞,以郭圣通有子,又是夫君落难时结下的眷属的缘故,终不敢当皇后尊位。

所以,为了平衡部下河北帮、南阳帮两帮豪强的势力,刘秀最终,立妻子郭圣通,为大汉皇后。

建武四年(公元28年),阴丽华跟随自己的夫君刘秀,征讨背叛刘秀的燕王彭宠。

在元氏县军营中,阴丽华生下了自己与夫君刘秀的第一个儿子刘阳(皇四子刘庄)。

建武九年(公元33年),阴氏家族,不幸遭受劫难。

因阴氏家族亲人,未能够封侯,朝廷遂没有派遣卫士,护卫阴氏家族亲人。

有盗匪明目张胆地进入了新野阴家,劫杀了阴丽华的母亲阴氏邓夫人及小弟弟阴等亲人。

刘秀得知消息以后,十分悲痛自责,便下诏给大司空,吩咐安排岳母阴氏邓夫人和小舅阴等亲人的后事说道:

“大司空啊:

回想当初,朕在微贱的时候,就娶了阴氏。因统兵征伐,各自别离,最终幸得保全,都脱离了虎口。

本来,阴贵人有母仪之德,应立为皇后,而她坚辞不敢当,跻身于媵妾之列。

朕非常嘉尚阴氏的谦让之义,曾经对她许诺,要分封她的弟弟们爵位。

但朕还没有来得及,为他们授爵封土,不幸他们的亲人,就遭到了祸患,母子同命丧生,朕怜愍伤痛于怀。

《小雅》中说道:‘将恐将惧,惟予与汝。将安将乐,汝转弃予。’诗人的告戒,难道可以不谨慎吗?

现在,特别追封阴贵人的父亲阴陆,爵位谥号为‘宣恩哀侯’,弟弟阴,为‘宣义恭侯’,以弟弟阴就,嗣‘宣恩哀侯’之后。

及尸柩在堂,使太中大夫,为他们拜授印绶,像现存封国列侯之礼仪。

魂而有灵,嘉纳这份后到的宠荣吧!”

建武十七年(公元42年),刘秀再也无法忍受,妻子郭圣通的嫉妒成性,心胸狭隘了。

最终,刘秀下旨,废掉了郭圣通的皇后之位,而改立贵人阴丽华,为大汉皇后。

刘秀特别下旨,诏令大司徒戴涉等三公说道:

“诏令三公:

郭皇后心怀怨恨,怼怒他人,多次违反朕的教令,不能安抚他子,教诲开导,崇尚别室。

宫闱之内,就好像发现了凶残的老鹰,出现了猛隼一般的猛禽一样的恐惧。

皇后既无《关雎》的贤淑宽厚之德,却有吕后、霍后之嫉妒暴虐之风,难道可以,托付幼少之君、六尺之孤,肃敬地继承,祖宗神明之祭祀吗?

现在,派大司徒戴涉、宗正刘吉,持符节到皇后宫,使其献上皇后的玺绶。

阴贵人是乡里的良家之女,在朕当初还非常微贱的时候,她就无怨无悔地嫁给了朕。后来,朕抚巡河北,征讨四方,自此我们俩,不能相见,恰有了三年之久!

阴贵人的德行贤德,宽厚仁慈,堪称贤母良妻,应当奉祀社稷宗庙,为天下之母。

主办这事的大臣官员,要详细地按照,前代的规章制度,及时地为阴贵人,献上皇后的尊号。

这是一件不同平常的事件,不是国家的幸运和福气,不得上寿称庆,表示祝贺。”

自建武十七年(公元42年)开始,阴丽华正式反仆为主,成为了大汉皇后。

在皇后之位时,阴丽华一向肃敬俭朴,低调谦逊,以宽厚仁慈著称,生平并不嗜好玩乐,也不喜欢戏言和谑笑,以矜怜慈悯,孝顺慈爱,善待下人宫女而闻名。

当年,才刚刚七岁之时,阴丽华的父亲阴陆就死了,阴丽华兄弟姊妹,就成为了孤儿。

父亲阴陆之早死,给幼小的阴丽华,留下了亲人离世的深深伤痛和心灵的阴影。

所以,虽然阴丽华的父亲阴陆去世,已经过去了数十年,阴丽华每每言及父亲之死,没有一次,不因为怀念自己的父亲,而流泪抽泣,痛哭流涕的。

刘秀见了,也哀痛不已,常常一边安慰自己的妻子阴丽华,一边陪着妻子,伤心不止。

刘秀去世以后,刘庄即位,于是尊自己的母亲阴丽华,为大汉皇太后。

永平三年(公元60年)冬,刘庄与兄弟姊妹一道,亲自陪同年老多病的母亲阴太后,回到了他们的老家南阳郡新野县看望故乡亲人,到枣阳县的章陵(舂陵)祭祖。

刘庄下旨,置酒旧宅,会合娘亲阴太后的亲戚及阴太后的母亲邓氏的故人亲朋,以及南阳郡诸家亲戚子弟,举行大宴,畅谈往事,并受皇帝赏赐。

当初,刘秀的大哥大司徒刘縯,被更始帝以及部下宠臣舞阴王李轶、左大司马朱鲔以及绿林三部豪杰,设计谋杀,中道而逝。

刘秀自己的舂陵家族亲人,舂陵家族诸兄弟,以及大哥刘縯的家人亲属妻子儿女,亲朋好友等,都可能受到刘縯案件的牵连。一时之间,整个舂陵侯家族及其亲朋好友,危在旦夕,都陷入了危险万分的境地之中。

时任太常偏将军的刘秀,面临更始帝、舞阴王李轶、左大司马朱鲔和绿林三部豪杰的陷害,随时都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。

得到大哥大司徒刘縯的死讯,接到更始帝诏命,回到玄汉行宫宛城以后,刘秀不敢为大哥伤悲。

在震惊悲痛之余,刘秀不得不常常为自己的命运担忧,考虑自身的安危,暗中设计,如何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了。

刘秀开始潜藏锋芒,韬光养晦,以早年循规蹈矩、胆小怕事、谨小慎微的面目,出现在更始帝君臣的面前。

刘秀不愧为一代英雄豪杰,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,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头的道理。

在深思熟虑之后,刘秀还当机立断,做了三件,足以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大事:

刘秀所做的第一件大事,就是闭口不谈自己兄弟的贡献,打消更始帝君臣的疑虑和不安。

刘秀不仅向更始帝磕头谢罪,公开认错,而且还竭力撇清,自己与大哥刘縯的亲密关系,表明大哥刘縯,所谓的谋反,与自己没有,丝毫的关系。

刘秀谈事,必称更始帝英明,绿林三部豪杰指挥有方,从不表自己,在昆阳、父城等地立下的大功,以免再次引起更始帝君臣、绿林豪杰的嫉妒、不安和仇恨,惹火烧身。

刘秀坚持低调行事的原则,甚至不惜以胆小怕事,贪生怕死,苟且偷生的懦弱卑怯面目示人,逐渐打消了更始帝、绿林豪杰君臣的疑虑和猜忌。

刘秀所做的第二件大事,就是尽力地控制自己哀伤愤怒的情绪,隐藏自己的痛苦和哀伤,以对大哥之死,无所谓的形象出现,掩藏自己的真实心机,以若无其事、没肝没肺的形象示人。

刘秀与大哥刘縯从前的司徒府部属,如司徒护军朱祐等将士部属,私下里从不进行,任何私人的接触,以免被更始帝君臣,抓住把柄,借机陷害。

甚至,刘秀还以一副大义灭亲的姿态,多次向更始帝公开表明,自己的大哥刘縯,以下犯上,图谋谋反,自己也有很大的过错,责备自己,没有及时地尽到,劝谏大哥的责任。

刘秀所做的第三件大事,就是不顾惜当时人们,重视的忠孝等礼制节操。

刘秀不仅不为自己的大哥刘縯服丧哀悼,而且还非常不合情理、甚至违背人之常情,孝道等伦常,果断决定,在大哥刘縯的丧期里,娶阴丽华为妻子。

刘秀所做的这几件事情,看似不合情理,但每一件,都不同寻常,十分值得玩味。

在那个十分讲究,孝道节操、礼仪廉耻的时代里,刘秀的言行举止,似乎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意味,显得非常的绝情绝义,甚至令人所不齿。

但也从另一个侧面,似乎更能够充分地证明了,刘秀大丈夫能屈能伸,善于忍辱负重的性格,刘秀最终取得成功,复兴汉室,也绝非偶然。

刘秀具有的这一种,审时度势,深藏不露,卧薪尝胆的非凡性格,这恐怕就是,刘秀最终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。

而在那时,刘秀虽然具有一个,破虏大将军、武信侯的官职和爵位,但实际上,部下却无将无兵,没有任何实权和实力,身边跟随的亲信部属,也只有太常偏将军主簿冯异等寥寥数人而已。

就是大哥刘縯亲自统领的舂陵家族六部兵,宁愿向刘縯幼小的长子刘章,次子刘兴效忠,也绝对不会服从,刘秀的指挥。

而在此时,阴丽华却最终选择,嫁给依然看不到多大美好前程,又是所谓犯上作乱的叛逆刘縯三弟的刘秀,需要极大的勇气、胆魄和智慧决断。

阴丽华选择嫁给刘秀,无异于像是一场巨大的赌博,是冒着极大的风险,甚至自己有性命之忧不说,就连阴丽华的阴氏家族,也可能受到叛逆案件的牵连。

乱世之中,不比太平岁月之时。

而在刘秀处于逆境之时,阴丽华最终选择,嫁给刘秀,成为刘秀的妻子,意味着阴丽华已经将自己的命运,与刘秀的命运甚至生命牢牢绑在了一起。

阴丽华已经非常有可能,最终受到刘秀诸兄弟的牵连,作为反叛者的近亲亲属,而丧失自己宝贵的生命。

不仅阴丽华自己,可能有牺牲自己生命的危险,而且,阴丽华自己,还可能受到,世俗流言的中伤和污蔑,给阴丽华自己的阴氏家族,带来灭顶之灾、毁灭性的打击和灾难。

实际上,后来发生的历史事实也充分表明,阴丽华的命运,最终可能,非常悲惨。

更始帝被杀之后,更始帝的“妻子裸袒,流冗道路”,而燕王彭宠的妻子,也“受辱授首”。

更始帝、燕王彭宠妻子的命运,皆是乱世之中的女性,再寻常不过的悲惨结局的体现了。

包括后来的皇后郭圣通在内,被贬冷宫之后,也是处境凄凉,忧郁悲伤。而郭圣通的最终命运,还算是她那时的女性之中,最为幸运的了。

历朝历代被废的皇后,不是幽禁宫廷,终老一生,就是血流遍地,惨死于屠刀之下。

刘秀的一生之中,与刘秀最为亲密的两个女人,刘秀的妻子郭圣通和阴丽华,没有一个,是在太平盛世的情况下,从从容容地嫁给刘秀的。

郭圣通和阴丽华两人,也都是在乱世的危局之中,与刘秀匆匆成亲的。

由此也就意味着,郭圣通和阴丽华,选择嫁给刘秀,都将面临着未来未知的可怕命运。

但总的来说,那时的郭圣通,占据先天诸多的优势,比起阴丽华来,可说是幸运得多了。

郭圣通本身,就出生于富贵豪族之家,而在嫁给刘秀之时,刘秀也已经可算是,事业有成了。

而阴丽华当时的处境,则完全不同。

阴丽华冒险嫁给刘秀之时,刘秀正处创业的初期,是事业的最低谷,而且担惊受怕,随时都有性命之忧。

其中的困难和艰险,可想而知。阴丽华的选择,也就更加令人崇敬。

所以也难怪,多年以后,刘秀一直对自己的妻子阴丽华,当年在宛城的当成里,承受的各种压力,陪伴他度过,人生的低谷时期,那段最为惶恐、最为煎熬、最为艰难困苦的时光,一直是心存感激,念念不忘,这也是人之常情了。这并非成王败寇的道理。

从后来事情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,阴丽华的的确确,算得上一个重情重义,有着很高智慧,重大局而轻私利的人。

阴丽华的品行节操,为人处世的风格,性格人品等人格魅力,的的确确,远远在郭圣通之上。

比如,阴丽华对于即使不是自己亲生孩子的那种博大的爱心,刘庄与兄弟姊妹的良好关系,以及刘庄的正妻马皇后地位的确立,刘庄的太子的选择,都充分地显示出了,阴丽华具有非凡的识人本领,以及顾全大局、宽宏大量,大公无私的大智慧。

永平三年(公元60年)之时,有司奏请,宜立皇后。刘庄不语,而已经身为皇太后的阴丽华,则首先出言,对儿子刘庄表示道:

“陛下:

马贵人德冠后宫,皇后即其人也!”

母亲皇太后阴丽华不仅开了口,而且说的是,无可辩驳的正理和公理。

群臣与后宫诸多嫔妃,当然都无话可说,不得不佩服阴丽华的公正与贤明。

其实当时,刘庄身边的妻子妃嫔,很多很多。

刘庄的身边,除了生下长子的贾贵人两姐妹、马贵人三姐妹,还有阴贵人等很多很多的嫔妃。

其中,刘庄当时的那个妃嫔阴贵人,正是出自,阴丽华自己的阴氏家族里,当然与阴丽华的关系,要比其他人都更亲了。

但皇太后阴丽华处事公正,并没有利用,她作为皇太后的崇高权利,和马贵人不能生育这一个缺点,就趁机将与她自己同一阴氏宗族、血缘更亲的阴贵人,推上皇后之位。

阴丽华始终以大局为念,力挺德才兼备、品行最为突出的马援之女马丽为后,帮理不帮亲,远远超脱了私人之间的狭隘感情,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。

阴丽华的这个正确决定,对稳定东汉王朝的江山社稷,延续汉朝廷的皇统,保持皇宫、后宫的和睦稳定,功不可没。

郭圣通被刘秀降旨,废为中山王太后、沛太后,移居东都洛阳的别宫居住以后,身为皇帝宠爱的新皇后阴丽华,也并没有趁机,落井下石,设计陷害郭太后。

这是嫉妒成性、缺少大智慧的赵飞燕、赵合德姐妹之类目光短浅的女流们,难以做到的。

要知道,凭借阴丽华,在自己的夫君刘秀心目中的崇高地位,要报复自己从前的情敌郭圣通,置郭圣通于死地,可以说,是不费吹灰之力,比捏死一个虫子还容易。

做人的仁慈度量与智慧才能,为人的品德高下,由此在阴丽华的身上,一目了然。

比起当初,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、赵合德姐妹,对待妃嫔及其子女的态度,可谓是天壤之别。

东汉的宫殿结构,分为南北两宫。东汉王朝初期,皇帝刘秀与皇后嫔妃,都共同在南宫里居住。

自刘庄即位之后,才开始营建北宫,后来皇帝及其皇宫眷属,才逐渐移居北宫居住。

所以,郭圣通被废皇后以后,虽然起先,名义上跟着二儿子刘辅的爵位叫做中山太后,后来叫做沛太后。

实际上,废后郭圣通,依然是在南宫里居住。不过,当然不是在原来的皇后宫室居住,而是迁移到南宫北面的其他宫殿里居住去了。

郭圣通被废皇后以后,虽然她的身心,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,但郭圣通也算是历代废后之中,为数不多的幸运之人了。

郭圣通的幸运,自己与自己的家族亲族,没有遭受灭顶之灾,是与阴丽华的仁厚慈爱,宽容大度,密不可分的。

也许阴丽华的这些宽厚仁慈的举动,更能够激发夫君刘秀的爱慕与尊敬,乃至对阴丽华至死不渝。

郭圣通被废皇后之位十一年之后,于建武二十八年(公元52年)病逝,安葬于东都洛阳的北邙山上。

刘秀驾崩之后,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即位,也对郭圣通的娘家郭氏家族,呵护有加。

刘庄对自己的亲生母亲阴太后一家,与庶母郭太后一家,都基本做到,一视同仁,一碗水端平。

郭太后一门的亲戚朋友,未曾受到半点的迫害不说,还饱享高官厚禄,荣华富贵不尽。这不能不说,刘庄是受到了父亲刘秀和母亲阴丽华的良好品行的熏陶,影响和教育所致。

就连到了阴丽华的孙子刘炟(章帝)长大成人,乃至于当政的时代,作为皇帝的刘炟,也还经常到郭氏家族的家中,去大会郭氏宗族亲人,给予赏赐。

君臣相处,非常和睦、融洽。

一方面不得不说,刘秀在处理后宫家事的问题上,跟处理国家大事一样,做的是比较明智、公正而圆满的。

但同时从另一方面,也可以看出,皇太后阴丽华的雅致大度、心地善良、宽宏仁慈和超人的智慧才干的良好影响。

从个人的角度来讲,阴丽华十九岁之时,就无怨无悔地嫁给了二十八岁的刘秀,开始跟随刘秀一道生活,就将夫妻两人的命运,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。

阴丽华新婚燕尔,就与奉命抚巡河北的丈夫刘秀分别了。

阴丽华先是跟随娘家阴氏家族亲人,奔波流离,四处躲避战乱,日夜担惊受怕,思念担心丈夫的安危,内心凄婉悲切,忧心忡忡,常常寝食不安。

后来,阴丽华终于苦尽甘来,顺利地与自己的夫君刘秀,在东都洛阳,团圆团聚。

然而不久,阴丽华又降妻为妾,甘居人下十七年之久,渡过了多年忍辱负重的艰难岁月。

直到三十六岁那年,阴丽华才最终东山再起,终登皇后之位,可谓是命运坎坷。

但同时,阴丽华的一生中,一直受到了夫君刘秀的爱慕、信任和尊敬,得到了她的儿孙们的敬仰和爱戴,以及汉后世历代帝王、皇后的尊重。

所以,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讲,阴丽华可谓是,幸运已极,荣宠之极了。

永平七年(公元64年)二月八日,刘庄安葬自己的母亲皇太后阴丽华,与父亲刘秀一道,合葬原陵。

刘庄下诏,安排娘亲的后事说道:

“柩将发于殿,群臣百官陪位。黄门鼓吹三通,鸣钟鼓,天子举哀。

女侍史官三百人,皆著素,参以白素。引棺挽歌,下殿就车,黄门宦者,引以出宫省。

太后魂车、鸾路、青羽盖、驷马、龙旗九旒。前有方相,凤皇车,大将军妻,参乘,太仆妻,御悉道。

公卿百官,如天子郊卤簿仪。”

刘庄君臣,上阴丽华谥号,为“光烈皇后”。谥法:秉德尊业曰“烈”。

自此,阴丽华开创了,后世皇后谥号制度之先河。

终于从哀伤娘亲的悲痛中走出来,刘庄的疾病,也渐渐痊愈,又全身心地投入了治理国事之中。

永平七年(公元64年)二月中旬,刘庄下旨,任命东海国国相宗均,担任汉朝廷的尚书令。

先前,宗均担任九江郡太守。

在九江郡太守任上,宗均十分担心,督邮等下属官员们假公济私,吹毛求疵,侵扰地方和百姓。

所以,每五天,宗均才下令,处理一次郡里的政务,尽量将掾、史等中下级官员裁撤,不让督邮等官吏,外出巡查,而让他们留在太守府内,以免饶命。

结果,宗均无为而治,九江郡所属下的各县,都没有受到,官吏的骚扰和折腾。

九江郡各地,太平无事,九江郡百姓安居乐业,休养生息,发展生产。

九江郡的山林密布,一向有虎豹出没,一度时期,虎害曾经十分严重。

当初,九江郡各级官吏,也乘着捕捉豺狼虎豹的机会,征收捕虎经费,搜刮民脂民膏,大肆虐民。

九江郡官府和百姓,经常招募猎手,设置栅栏陷阱,捕捉豺狼虎豹,但豺狼虎豹依然在九江郡里横行,仍然造成了很多的伤害。

宗均担任九江郡太守以后,特别颁下公文,命令所属各县道:

“布告九江郡下属诸县:

长江、淮河一带,有虎豹之类猛兽,正如北方有鸡,犬,猪,羊一样,本是平常之事。

如今,虎豹为害民间,根本原因,在于官吏的残暴,趁机作威作福,而使百姓辛苦捕猎,不符合怜悯体恤百姓的原则,不是爱护百姓的正道。

如今只有彻底清除贪官污吏,提拔任用忠诚善良之士,这样才能根绝祸患的根本。

各地应该,一举撤去栅栏陷阱,并减免百姓的田租、赋税,不得以捕捉豺狼虎豹之名,搜刮残害百姓。

否则,本太守将严惩不贷。”

九江郡太守宗均的命令颁下,九江郡百姓欢跃。从此以后,虎豹危害百姓的事情,也没有九江郡发生。

刘庄闻听大臣的报告,十分惊异,特别留意九江郡太守宗均。

不久,刘庄欣赏九江郡太守宗均的治理能力,特别下旨,任命宗均,担任尚书令,负责汉朝廷的中枢机要。

其时,刘庄好用所谓的能吏,治理地方,结果是能吏,暴虐残害百姓,终皆毁败。

尚书令宗均,下朝以后,与部属尚书谈论道:

“诸君:

今朝廷选举,不得幽隐侧陋,但得见长吏罢了。

太始初,京兆尹则赵广汉、尹翁归、萧望之等人,丞相则魏相、黄霸等人,此数公,治理皆致平。

今二千石,实在无可相比。

陛下一直喜爱,起用善于处理公文法令的文吏,和所谓廉洁的清官,认为他们有足够的能力,去阻止官场的奸恶事件发生。

然而实际上,如今出现的问题更多,文吏常常利用文字技巧,去欺上瞒下,残害百姓。

而清官又只能独善一身,只是自己不贪污而已,并不能阻止百姓的流亡,也没有能力,阻止盗匪兴起作乱,保障百姓的安居乐业。

我打算向陛下,叩头力争,如果不及时地改变这些现状,长此以往,日积月累下来,朝廷将深受其苦,陷入更大的困境,到那时我,便更不能说话了!”

然而不久,刘庄就下旨,擢升宗均,为司隶校尉、河南郡太守。

宗均还没来得及向刘庄进谏,谈论如何解决这类事情,就离开了尚书台。

后来,刘庄听说了宗均的这番言论,心里表示赞同,深以为然,决定予以实行。

宗均到任司隶校尉、河南郡太守以后,政化大行,百姓敬仰,地方十分安定。

每当宗均生疾,百姓耆老,皆为宗均祷请,早晚至府,讯问宗均的起居,可见河南郡百姓,对宗均的敬慕、信任。

刘庄见宗均很有能力,准备下旨,任命宗均为相,不巧,宗均有痼疾发生。刘庄召宗均回京,探视其疾。

宗均拜见刘庄,流涕道谢说:

“陛下:

天罚有罪,所苦浸笃,不复奉望帷幄。请陛下谅解!”

刘庄很是感伤,赐钱三十万。

最后,宗均因病辞职,死在了家里,没有能够担任三公之职,协助刘庄,扭转时弊,刘庄深以为憾。

永平八年(公元65年)的春季到了。新的一年,又开始了,汉朝廷充满着勃勃生机。

不巧,永平八年(公元65年)正月初二,大司徒范迁,就逝世了,刘庄不得不再次考虑,三公人选。

永平八年(公元65年)三月,刘庄任命太尉虞延,担任大司徒;而任命卫尉赵熹,代行太尉职务。

刘庄非常清楚,北方边塞郡县安定的重要,于是再次派遣越骑司马郑众,回访北匈奴汗国。

先前,北匈奴汗国势力渐渐恢复,于是不断地入寇汉朝廷西河诸郡,汉朝廷君臣,深为忧虑。

为了履行汉朝廷与北匈奴汗国双边贸易的诺言,刘庄于是下旨,派遣越骑司马郑众,出使北匈奴汗国,商讨通商的具体事宜。

越骑司马郑众一行,来到了北匈奴汗国的王城。北匈奴汗国单于,强迫汉越骑司马郑众,向自己叩拜,越骑司马郑众等汉朝廷使节,始终不肯屈从。

北匈奴汗国单于,感觉在部属面前,大失面子,不由得恼羞成怒,决心惩罚汉朝廷使节。

于是,北匈奴汗国单于派人,包围了越骑司马郑众一行的帐篷,把汉朝廷使者,统统关闭了起来。

北匈奴汗国单于不仅关闭了汉朝廷使节的帐幕,而且断绝了他们的水火供应,希望郑众一行,能够向匈奴汗国妥协屈膝。

北方天寒地冻,冰天雪地,无水还可暂时可以坚持,无火必然会被冻死。

越骑司马郑众,拔出自己的佩刀,对天发誓,声称宁愿自杀,也绝不屈膝。

北匈奴汗国单于十分担心,不愿汉朝廷第一次派出的使节,就暴死在他的王庭,最终因小失大,破坏北匈奴汗国,与汉朝廷的贸易大计,损害自己,离间汉朝廷与南匈奴汗国关系的战略目的。

北匈奴汗国单于,这才罢休,下令释放了汉朝廷使节郑众一行。

北匈奴汗国单于,重新派遣匈奴汗国的使者,跟随越骑司马郑众等汉朝廷使节一道,回到汉都城洛阳,朝觐汉朝廷皇帝。

不想,北匈奴汗国单于,与汉朝廷结盟的这一举动,却引起了南匈奴汗国君臣的恐慌和忧虑。

北方边境,又将面临一场新的危机。

实际上,大司农耿国,深谋远虑,早就对北方边塞,可能出现的紧急局势,有所预见。

只可惜,朝廷并没有听取,大司农耿国的良好建议。如今,北匈奴汗国做大,北方果然发生边患,汉朝廷君臣才有所触动。

耿国字叔虑,扶风郡茂陵人,是牟平侯(隃麋侯)耿况的第三个儿子,建威大将军、好畤侯耿弇之弟。

耿国初任黄门侍郎、射声校尉、驸马都尉等职。

建武十二年(公元36年),耿国的父亲牟平侯耿况去世,耿国按排行顺序,应继承父亲耿况的牟平侯爵位。

耿国谦让,孝顺,因自己的父亲牟平侯耿况,更喜欢小儿子耿霸一些,于是耿国上书皇帝,请求将父亲的爵位,让给自己的弟弟耿霸继承。朝廷批准。

后来,耿国外放任职,历任顿丘县、阳翟县、上蔡县等县县令。每在一地,皆受当地官民称赞,后重新入朝,担任五官中郎将。

当时,乌桓部落、鲜卑部落等北方蛮族部落屡犯边境,耿国很有谋略,屡次和刘秀一道,谈论边疆军事,刘秀十分欣赏,很是看重他的意见和建议。

建武二十四年(公元48年),匈奴汗国薁鞬日逐王栾提比,与匈奴汗国分裂,自立为南匈奴汗国呼韩邪单于,遣使向汉朝廷通好称臣,声称愿助汉朝廷,抵御北方蛮族入侵。

刘秀将南匈奴汗国呼韩邪单于,遣使向汉朝廷通好称臣之事,交给朝廷大臣们议论。

朝廷文武大臣,大多认为,天下刚刚安定,中原还十分空虚,而夷狄的情况,真假难知,不能答应南匈奴汗国呼韩邪单于的请求。

只有五官中郎将耿国,独持异议,坚决认为与南匈奴汗国和好,利大于弊,可以答应南匈奴汗国呼韩邪单于的臣服请求。

刘秀认为耿国的建议,有理有据,于是十分爽快地采纳了耿国的意见。

南匈奴汗国呼韩邪单于臣服汉朝廷以后,乌桓部落、鲜卑部落修筑城堡、营寨自守,北方蛮族,纷纷逃向远方,北方边塞战事大大减少。

后来,建武二十七年(公元51年),耿国晋升,担任大司农,于是再次上书刘秀,提出安边建议道:

“陛下:

臣以为,我们应当恢复设置度辽将军(北疆边防司令官),安排左右校尉,屯兵五原郡(内蒙包头西北),以防备南匈奴部众,与北匈奴部众的勾结,阻止他们向北逃亡,稳定北方边塞。”

刘秀对司农耿国的意见不以为然,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,最终并没有采纳,大司农耿国的建议。

永平元年(公元公元58年),耿国因病去世,耿国的这个设置度辽将军,安抚辽东诸地的建议,也就不了了之。

10

如今,南匈奴汗国须卜骨都侯等人,一向不满南匈奴汗国单于的管辖。

听到汉朝廷同北匈奴汗国,互通使者的消息,须卜骨都侯等人很是躁动和不安,心生异志。

南匈奴汗国须卜骨都侯等人,心生异志,不满于现状,就暗中打算,叛离新近当立的南匈奴汗国单于,前去投靠北匈奴汗国单于。

须卜骨都侯等,秘密派遣自己的亲密部下,前往北匈奴汗国联络,请求北匈奴汗国单于,派兵南下,前来接应,叛逃的南匈奴汗国须卜骨都侯部众。

一场大的变乱,眼看就要在北方边塞发生,即将酿成一场,惊天巨变,战火再起。

当时,越骑司马郑众,出使北匈奴汗国回来,正好路过南匈奴汗国的须卜骨都侯的地盘。

越骑司马郑众,善于观察,对局势十分敏感,发现南匈奴须卜骨都侯等部的异常情况以后,大吃一惊。

越骑司马郑众,遂提醒自己的部属说道:

“诸君:

你们发现没有,南匈奴汗国须卜骨都侯等部的情况,似乎有些不妙,可能潜藏有什么阴谋,我们不可不防。”

部属们一听,恍然大悟道:

“司马大人言之有理。我们也发现,情况有些不对头。看样子,必须注意防备须卜骨都侯等部的反叛了,以免引起祸害,造成新的灾难。”

部属们的回答,更加坚定了越骑司马郑众,对南匈奴汗国的须卜骨都侯所部的判断。

郑众便派自己的部属将士,在关隘险要之处,秘密伺机埋伏,果然抓到了,须卜骨都侯派往北匈奴汗国的信使。

越骑司马郑众,急忙派人,押送着须卜骨都侯的信使,紧急上书刘庄告急,重提大司农耿国以前提出的建议说道:

“陛下:

如今,南匈奴汗国须卜骨都侯等人,密谋与北匈奴汗国单于勾结,祸乱边塞,令人不安忧惧。

臣建议,我们应当重新在北伐边境,设置度辽将军、左右校尉等将领,布置军队,切断南、北匈奴的联系,以防备南、北匈奴,互相联络勾结,反叛朝廷,给边塞郡县,造成严重祸害。”

11

见边塞的情势十分严峻,回想大司农耿国当初的建议,刘庄庚即采取了果断措施,于是同意越骑司马郑众的建议,重新恢复设置,度辽将军、左右校尉,监视北方蛮族动向。

刘庄当即下旨,任命中郎将吴棠,代理度辽将军事务,率领驻扎在黎阳的“虎牙营”的将士,进屯五原郡的曼柏县(内蒙古包头向北四十公里盆店),监视南匈奴汗国部众的动向,防止南匈奴汗国须卜骨都侯等部与北匈奴汗国的勾结和反叛。

见汉朝廷紧急部属应对,南匈奴汗国须卜骨都侯等部,知道密谋败露,不敢轻举妄动。

汉朝廷及时果断的干预,终于防止了北部边疆,一场大的祸乱发生。

然而,汉朝廷的北方边郡,才刚刚安生不久,汉朝廷国内,又有了新的忧虑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