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趣小说网>玄幻魔法>东汉之布衣天子> 第八十回 光武帝厚封功臣 耿直臣直言谏止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八十回 光武帝厚封功臣 耿直臣直言谏止(1 / 1)

1 洛阳刘秀汉朝廷的治理区域,却是另一幅场景。君臣同心,百姓祥和,社会安定。 建武二年(公元26年)正月十七日,新年刚过,刘秀就开始颁布圣旨,奖励英才,大封功臣。 刘秀颁布功臣簿,把做出卓越贡献,立下重大功劳的功臣勋旧,总共有二十多人,一律封为侯爵,授予他们丰厚的封邑,以褒奖他们,对汉朝廷的杰出贡献。 功臣簿上计有: 大司徒邓禹,晋封梁侯,排在第一位;大司马吴汉,进封广平侯,排在第二位。 加之大司徒邓禹,大司马吴汉,都是朝廷三公的缘故,他俩的采邑最多,都有四县;孟津将军冯异等其他侯爵的采邑,也十分丰厚。功臣宿将,众皆满意。 刘秀下诏颁布,封赏功臣的圣旨说道: “布告万民: 人情得足,苦于放纵,快须臾之欲,忘慎罚之义。 惟诸将业远功大,诚欲传于无穷。宜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,战战栗栗,日慎一日。 其显效未詶,名籍未立者,大鸿胪趣上,朕将差而录之。特此布告天下,激励英才贤良上进。” 2 刘秀破例,厚封功臣,功臣宿将们众皆欢喜,大臣将领们见封赏公平公正,没有偏私,也齐声拥护,大多没有异议。 唯有博士丁恭等,认为刘秀厚封功臣,不合前汉封侯规矩,似乎不太妥当。 于是,博士丁恭,利用朝会之时,立即出班,当面向皇帝提出抗议,认为皇帝厚封,违背了先祖立下的规矩。 博士丁恭,大义凛然,不卑不亢地提出抗议道: “陛下啊: 臣听闻,古代帝王,分封诸侯,诸侯最大的采邑,都不过一百余里。 这样做的目的,是使主干强大,枝叶弱小,有利于国家的平安与治理。 如今,陛下大封功臣,一封采邑,就是四县。臣私下以为,这极端不合古训,也不符合先祖的封侯规矩。 请陛下谨之慎之,不要留下祸患,以至于贻害后世子孙,留下千古遗憾和弊病。” 刘秀听完,不以为忤,哈哈大笑着,对博士丁恭说道: “博士大人啊: 朕十分感谢你的建议,感谢你对朕的善意提醒!你忠心耿耿的直言进谏,朕已经铭记于心。 只是稍稍遗憾的是,博士的建言,似乎有些不合时宜,没有领会,朕的深意。 朕感到非常抱歉的是,朕恐怕不能够接受,博士大人提出的建议,让大人失望了。 朕一直以为,古代帝王,之所以覆灭,都是因为君王的暴虐无道,贪婪无度,残害百姓而造成的。 朕从来就没有听说过,有哪一个君王,是由于厚待功臣,功臣的采邑太大,而造成覆灭的啊! 不瞒你说,朕之所以始终坚持,要大力厚封功臣宿将,其实目的,十分明确。 朕这样做,就是希望功臣宿将们,能够与朕有难同当,有福同享,共享天下太平。 只有如此,君臣同心,有福共享,有难同当,功臣宿将们才能够竭尽全力地为朕效力,完成朕中兴汉室、拯救百姓的心愿。 朕不是刻薄寡恩的越王勾践、秦王嬴政,也不是吝啬小气的前朝篡臣王莽。 朕要让功臣宿将们明白,朕与越王勾践那一类刻薄寡恩君王,完全不同。朕绝对不是,只能共患难,不能共享乐的皇帝。” 听完刘秀的解释,博士丁恭,也跟着笑了起来,不再坚持的意见,急忙向刘秀道歉道: “哈!哈!哈!哈! 臣实在愚昧短视,还是陛下深谋远虑,考虑周全。奖惩公正,赏罚分明,公正无私,方能调动人们向善效忠的积极性。 陛下敢于打破常规,真是有胆有识,气魄非凡!微臣鼠目寸光,见识鄙陋,不值一提,对陛下的慷慨大度,臣是敬慕不已! 虽然如今,朝廷的财政困难,但陛下却充分照顾到了,功臣宿将的利益,令人高山仰止。 微臣相信,将心比心,陛下恢宏大度的无私恩赐,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!” 刘秀闻言大喜,更加坚定了厚赏功臣的决心,于是派遣谒者,立即颁发,授与功臣们印绶、封邑的策书说道: “在上不骄,高而不危;制节谨度,满而不溢。敬之戒之。传尔子孙,长为汉藩。” 受封诸将,欣喜不已,谢恩而去。 3 阴乡侯阴识,是贵人阴丽华同父异母的大哥。 当初,刘秀派遣侍中傅俊,担任皇帝使节,迎阴贵人于新野,并征召阴丽华的大哥大将军阴识、阴兴兄弟俩,进京任职。 阴识、阴兴两兄弟,随妹妹阴丽华一道,来到了东都洛阳。阴识被刘秀拜为骑都尉,更封为阴乡侯。 当初,柱天都部刘縯、刘秀诸舂陵家族兄弟,在枣阳县白水乡(舂陵侯封地所在地)举事,阴识闻听消息,立即从太学回家,紧紧追随刘縯、刘秀诸兄弟,为恢复汉朝廷,立下了卓越战功。 所以,刘秀认为,阴识随从自己的大哥柱天都部刘縯,首倡聚义反莽,创业有功,应该增加阴识的采邑封地。诸将也都同意皇帝看法,纷纷为阴识请功。 阴识本人,却向刘秀叩头,坚决请辞增加采邑封地道: “陛下啊: 如今,虽然说全国已经号称平定,实际上,全国还有许多郡县,没有归附汉室,而有功劳的功臣,实在是太多太多。 如果对臣加封,势必需要分割,更多的采邑。这样做,必然减少朝廷的赋税来源,势必加重,国家户口上百姓的负担,加剧朝廷经费的紧张,臣私下以为不妥。 微臣幸而属于阴贵人之亲,是后宫家属,皇亲国戚,微臣已经感到非常的荣耀和荣幸了。 如果陛下,再给臣增加采邑,就无法使微臣,坦然地面对,全国百姓士大夫,恐怕会让陛下,蒙上任人唯亲的恶名。 这正如公孙龙先生,从前对平原君(赵胜)所说的话语道: ‘亲戚们受到君王的奖赏恩赐,全国官吏百姓士大夫们,都在评估,他对国家的贡献。’ 正因为如此,臣请求陛下,收回封爵的成命。这样做,也可以为急需休养生息的国家,减少一些耗费。” 刘秀见了,很是感动,赞扬阴乡侯阴识道: “阴乡侯大哥果然贤明,不愧伯升大哥当年的期许。 朕接受阁下,辞让封土的建议,等天下太平,百姓安居乐业之时,再加倍对阴乡侯大哥,进行赏赐。” 受封诸侯,看见皇亲国戚阴识等,主动辞让自己的封土,皆惭愧不已,也都纷纷效仿,表示谦让,希望减少封邑。 刘秀下旨,一律不许。 4 一天,刘秀再次召集功臣宿将,商讨有关分封诸侯封土的诸多具体事宜。 刘秀的态度,十分真诚,非常坦率地要求功臣宿将们道: “诸位爱卿: 我们君臣同心,其利断金。希望诸位功臣,坦诚布公地品评,自己立下的功劳,无拘无束地说出,自己最乐意的受封之地。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,朕将会尽量满足你们的心愿,让你们得偿心愿。” 一听刘秀坦率真诚的话语,人的自私本性,自然显露。很多功臣宿将,都指定一些地方富庶、人口众多的县份,希望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,得到这些封地。 只有骠骑将军景丹,低调谦逊,不肯接受厚封,坚决辞让自己的丰厚封土说道: “陛下: 臣深知,自己的功劳很小,而赏赐很厚,心里愧不敢当。臣请求辞去,受封自己家乡栎阳县的这块封地,请陛下另外任选一个,稍稍贫瘠一些的地方,封赐微臣,臣就心满意足了。” 前在颍川郡就追随太常偏将军刘秀,一直对刘秀忠心耿耿,现任河南郡郡守的颍川郡士大夫丁綝,则要求刘秀道: “陛下: 臣很有自知之明,知道与诸将相比,自己的功劳太过微小,不值得一提。 臣请求陛下,让臣能够到自己的家乡,做一个小小的乡村亭侯,就于愿已足了。” 刘秀见骠骑将军景丹、河南郡郡守丁綝,高风亮节,低调谦逊,意愿与众不同,大为惊异赞赏,于是对骠骑将军景丹说道: “骠骑将军大人: 你是不是嫌弃栎阳这块地方呢?栎阳人多富裕,土地肥沃,关东数县封邑,还赶不是栎阳县万户的封土,而栎阳又是你的故乡呢! 人言,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锦夜行。请将军慎重考虑,不要谢绝朕的好意。” 骠骑将军景丹,向刘秀表示感谢,十分坦诚地对刘秀说道: “多谢陛下的皇恩浩荡! 臣并不是嫌弃,自己的家乡栎阳不好,而是臣自度自己的功劳和贡献,深感受之有愧。说实话,臣的功劳和贡献,不足以享受,这样丰厚肥沃的封地赏赐。 既然陛下,如此大方,臣就爽快地接受,陛下的分封了。多谢陛下的皇恩浩荡。” 丁綝的弟弟丁松,询问河南郡郡守丁綝说道: “大哥啊,别人贪得无厌,皆求一等侯爵县侯和丰厚的封土。而大哥你,为什么只取一个乡侯亭侯呢?” 刘秀也对河南郡郡守丁綝的辞让,感到非常诧异,接着丁松的话语,也急忙亲切地询问丁綝原因道: “是啊,郡守大人,你弟弟丁松,问得非常在理。请问爱卿,你弃大选小,弃好选弱,这样选择,究竟是何道理呢?” 丁綝急忙回答刘秀道: “陛下: 昔孙叔敖受封,必求土地坚硬贫瘠之地。臣非常仰慕,孙叔敖的高洁德行,佩服他的远见和英明。 臣的能力小,而建立的功劳又少,蒙陛下的恩赐,如果能够侥幸地封上一个二等侯爵乡侯,臣早就已经是心满意足,感激涕零了,哪里还敢有什么奢望呢? 臣的功劳、贡献就是这样微薄,陛下的厚重赏赐,早就超过了臣的成绩和贡献,臣还有什么地方,不满意的呢?” 刘秀尊重河南郡郡守丁綝的低调谦逊,当众赞扬丁綝的高洁品行说道: “效法贤良,必有好报。朕就封你,为新安乡侯,成就你的美好德行。” 君臣心里,都十分满意和高兴。 5 当时,大汉朝廷的封爵事宜,皆由郎中魏郡(河北省临漳县)人冯勤等人,全权主持负责。 郎中冯勤等,认真地考察功臣宿将们的功劳大小,立功的先后,以及采邑的远近,采邑土壤的好坏、人口多少等等,仔细考量,处理得很是恰当,十分公平公正。 功臣宿将们,全够心悦诚服,没有一个人对郎中冯勤等人的判定,产生异议。 刘秀对郎中冯勤,大为欣赏,赞扬冯勤主持的封爵成绩说道: “郎中大人: 考校功绩,分封赏赐,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才干和品行,是否公正无私,是否一心为国,一碗水端平。 郎中的官职,虽然不大,阁下却能够做到公正无私,坚守原则,不徇私情,实属不易。 冯勤啊,你真是一位非常称职的优秀官吏,朕把你放在郎中的位置上,实在是委屈了你的品行和才干啊! 来人啊,传朕旨意,着即提升郎中冯勤,到尚书处任职,总管尚书处杂事。” 尚书处,是汉朝廷的中枢机关。主要负责,为皇帝起草文书,奏章等,以备皇帝咨询,与当今的内阁十分相似,接近权力中枢,与皇帝很是亲近。 按照任职尚书处的惯例,以前都是尚书郎出缺以后,由尚书令史等官员,去升迁递补。 如今,为了提高尚书处的威信和权力,刘秀开始选拔任用,从地方郡国里推荐出来的“孝廉”等人,来担任尚书这个接近皇帝,十分重要的要职。 刘秀增加尚书处的威信和权力,就是加强皇帝的权威,分割大司马、大司徒、大司空等三公大臣的权力,防止三公大臣,擅权专政,作威作福,避免大司马王莽当年篡位的悲剧发生。 自此,洛阳汉朝廷任用封赏官吏的制度,基本建立。君臣和谐,同心协力,汉朝廷的国家治理,政令实施,一切顺利,逐步走上了正轨。 刘秀越发信心百倍,处理政事,更加得心应手。复兴大汉的措施和战略,也实施得更加顺利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